当前位置

首页 > 致富周边 > 科普 > 传统果脯的制做方法

传统果脯的制做方法

推荐人: 来源: 创富站 阅读: 9.74K 次

水果中的大多数品种都可以用来制做果脯。总体上,各种果脯的生产工艺流程不外乎是:

传统果脯的制做方法

原料选择-预加工处理-糖液的配制-煮制与浸渍-脱水干燥。

一、几种果脯的加工方法

1.杏脯

(1)主要原料(以生产100斤成品计)杏350~360斤,砂糖60~65斤。

(2)选料及预加工

原料颜色应呈金黄色,果实易离核、肉质细腻、富有弹性、成熟后不变绵软、无病虫害的完整无伤果实。沿核线磕开,去核洗净。但生产青梅的青杏应用15%的食盐水浸渍三天后,使果肉与核分离,用板将果核压出,切平,用清水漂去盐分及污物待用。

(3)硫处理

用亚硫酸氢钠溶液浸泡处理。使用亚硫酸氢钠溶液浓度一般为0.3%~0.6%,浸泡时间为30~120分钟。

(4)煮制与浸渍

采取多次煮制与浸渍。杏脯煮制最好用铜锅。

第一次煮制用35%~40%的糖液(连续生产时也可以使用第二次煮制的剩糖液)。因为杏中含有机酸较多,所以不必另加柠檬酸转化蔗糖。煮制时间约15分钟。在煮制过程中,应不断轻轻翻动,以确保受热均匀,待果实表面稍呈膨胀并出现小气泡时,倒入缸内浸渍。浸渍时间一般为12~24小时,糖液应浸没果实。

第二次煮制的糖液用为50%(可加糖调制或用第三次煮制的剩糖液)。煮制时间一般为2~3分钟。煮后捞出,放在竹屉上晾晒。晾晒过程中,应使果实凹面向上,水分蒸发量约为原重的三分之一。

第三次煮制的糖液浓度为65%,煮制时间为15~20分钟。当含糖量达70%以上时将果实捞出,沥干糖液,均匀放在竹屉上晾晒或烘干。待干燥至不沾手、果实尚存韧性时即为成品。

2.蜜枣

枣制成的果脯一般称为蜜枣。由于其表面带有许多细纹,又称金丝蜜枣。

(1)原料配比:每百斤蜜枣用鲜枣120~150斤,砂糖60斤。

(2)原料预处理

原料应选择果实体大、果核细小、果皮较薄、果肉细胞组织疏松、含水量较少、含糖量较高的品种。制蜜枣的原料适用由青转白的。过生或过熟的果实都不适合加工。蜜枣加工过程中,因容易吸收糖液,故一般采用一次煮制法。

蜜枣煮制前应将其表皮顺枣长的方向划至多条细纹,划破深度以透过皮层为准。

(3)煮制与浸渍

取清水30斤、砂糖45斤、柠檬酸1两,放在锅内煮制糖液,然后投入120斤经上述预处理过的枣,加热煎沸10分钟左右,取出几个果实检查,变软时,开始浇入50%的糖液5斤,待糖液沸腾后再按上述法加入两次糖液。待沸腾后分三次各相隔10分钟左右加入干砂糖3~5斤,浓糖液1~2斤。最后根据煮制情况再加入2~3次砂糖,每次10~20斤。在最后一次加糖后煮制20分钟,当糖液浓度达65%以上时,倒入缸内浸渍。整个煮制时间约为1.5~2.0小时,浸渍时间1~2天。

(4)烘干脱水

经浸渍后的枣捞出放在竹屉上,沥净糖液,送入60~70度的烘干室,烘烤或日晒干燥。待果实表面不沾手,含水量约20%时取出修整,剔除不合格产品即为成品。

二、注意事项

在果脯生产过程中,由于果实种类和质量不同,操作方法也应相应改变。由于经验不足或其他原因也往往会发生不合规格的现象,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大体有:

(1)“返砂”和“流汤”现象

在果脯生产中,由于糖液中还原糖占总糖比率不适,往往引起“返砂”、“流汤”或“返糖”缺陷。从糖煮实践中得到:当糖液pH为2~2.5时,经90分钟的煮制,其中蔗糖大部分转化,产品质量可以得到保证。

(2)煮烂和干缩现象

在果脯的加工制作过程中,由于果类品种选择不当、加热温度和时间不准、予处理方法不正确以及浸糖数量不足,会引起煮烂和干缩现象,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应在小批量生产基础上不断加以调整和改变。

避免蜜枣煮烂的方法是:选择合适的品种;选择成熟度恰当的果实;划纹时既不可太深,又不要交错。干缩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:果实成熟度不足而引起的吸糖量不足;煮制浸渍过程中糖液浓度不够而引起的吸糖不够。解决的措施可酌情而调整糖液浓度和浸渍时间。

(3)褐变问题

在果脯生产过程中,褐变现象也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问题。原因主要有:单宁氧化;非酶性褐变;烘烤条件不正确。避免和解决措施有:熏硫处理或用亚硫酸氢钠溶液热烫处理;糖液与果实中的一些蛋白质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种红褐色的黑蛋白素,这种蛋白素与煮制时间、温度、糖液中含酸量及转化糖含量有直接关系。因此,在达到热烫和煮制目的的前提下,应尽可能缩短时间;烘烤而引起的褐变可调节烘烤温度,改善通风条件,这样褐变问题可相应得到解决。

栏目导航